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青海西宁)官方网站!今天是:
登录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长者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信用中国(青海西宁)

credit.xining.gov.cn

青海:西宁市大通县积极创建市级信用县

来源 :西宁市信用办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13 15:41 打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大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家、省、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时代主题,立足农村实际,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优惠放贷政策为动力,以文明信用乡镇、村、户建设为载体,会同县级各单位,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全县各金融机构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全面实施了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领、总结交流、推广普及,有力促进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文明信用意识。

基本情况

大通县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理念,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建设,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81.6%。是全省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教育高考升学率均达到99.9%,本科率达到68.9%,一本率达到40.9%。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四级医联体建设,县域就诊率达92%,荣获2017年度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社会治理持续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获全省维护稳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积极开展“治爆辑枪”等专项行动,刑事案件立案率达100%,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2017年,大通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93.65亿元,较去年增长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亿元,较去年增长9.8%;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12.3亿元,较去年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亿元,较去年增长10.8%;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00元,较去年增长9.9%。截止2017年底,全县各项存款余额为141.51亿元,较去年增加8.53亿元,同比增长6.42%;各项贷款余额为104.84亿元,较去年增加8.98亿元,同比增长9.37%。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建立信用机制,优化全县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26个县直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通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从县政府到各职能部门单位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机制。先后拟定出台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改方案》《大通县涉农金融机构和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优惠政策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具体措施。二是加强信用县创建宣传。大力宣传创建文明“信用村”“信用户”“信用工商户”“信用企业”的重要意义,做到创建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家喻户晓。同时,通过经典诵读、“百姓话廊”宣讲、展览展示等形式,树立了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信用普惠整村推进。人行大通县支行指导推进的“信用普惠整村推进”工作在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构建了“村村有站点、足不出村办金融”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框架,带动形成了“人人讲信用、村村重信誉”的优良信用环境。四是防化风险成效明显,处置不良贷款力度不断加大,化解不良贷款创近年新高,不良贷款余额为1.6亿元,不良率为1.67%,同比减少1.9亿元。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严防信用风险,农村不良贷款率从2006年的62.18%下降到目前的1.43%,各类金融风险呈总体可控态势。

(二)搭建农村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组建了由农牧、财政、民政、审计等政府部门和担保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人员组成的县级农村贷款审查管理委员会,农牧业信贷风险评估委员会。各乡镇政府组建了乡镇农村贷款审查管理小组,各行政村设立一名金融联络员,各村级民主监督小组、理财小组等齐抓共管,完善了“信用+贷款+担保+审查”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监督检查、协调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二是搭建农村统贷平台。强化政银担合作,通过担保业务开展,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农担大通分公司受理有贷款意向的申请担保经营主体114家,金额达3亿元。县农行与大通金穗助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联合,在保农户、企业746户、发放贷款2.9亿元,贴息资金722万元,县农行的“惠民贷”在支农惠农,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研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以大通农商行为试点单位,建立了惠农金融服务平台PC端手机APP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开通了金融服务和信息共享的渠道,目前,全县在289个村布设惠农金融服务点365处,评定信用村239个,占比达82.70%,信用乡镇17个,占比85%。县政府、人行、农商银行被省政府评为2011年度青海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大通县承办了全省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暨惠农金融服务观摩推进会,大通普惠金融模式在全省得到宣传和推广。

(三)开展信用让利激励,提高群众诚信意识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把有效资源投向农村,在信用乡、村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便”的金融优惠政策,大通农商行为农村文明信用户提供无抵押、无担保授信,授信金额3万元至10万元,为信用村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临时授信,授信金额10万元至50万元,信用户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4.35%,信用村下浮0.1个百分点执行利率4.25%,百佳文明信用户下浮0.15个百分点执行利率4.2%,每年为老百姓让利1700万元左右。县文明办、大通农商银行每年筹资20万余元,对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进行命名表彰。从而将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和激励广大群众文明意识的养成。

(四)信用工程支农扶贫,促进农村全县经济发展

一是信贷结构持续得到优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完成较好,金融机构把有效贷款重点投放在生态、低碳、循环、环保产业方面,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29.2%,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下降2.5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上涨5.4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余额22.2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为60.41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二是推出了大通金融扶贫新模式,农村金融扶贫资源供给得到增加。推出的“贫困户=信用户”“企业+基地+贫困户+市场”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金融扶贫实惠,截止目前,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58亿元,其中发放530小额贷款1.64亿元,有7865户(次)贫困户得到了免抵押免担保无利息的小额贷。投入产业扶贫贷款9424万元推动金融助力村集体经济破零。

(五)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全县金融环境

一是建立涉农信贷管理和投放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防控、风险补偿、逾期贷款共同清收、代偿责任三方分担、失信主体联合惩戒等机制,加强贷款风险防控和地方金融监管,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二是建立金融扶贫风险防控工作机制,累计安排金融扶贫风险防控资金1400万元,争取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授信池风险资金。三是推进征信管理工作。建立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放贷银行及时将贷款人失信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公检法、发改、财政、农牧、工商、经信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推进农村文明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县共布放四台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机,累计有2800名申请贷款经营主体因贷款逾期不良记录受到申贷限制。启动诚信文化进校园、进百企、进社区宣传活动,为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