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让信用信息焕发强大生命力
来源 :中国改革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13 16:10 打印
“很多创新做法让人眼前一亮,许多应用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太多的启发,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大家在观摩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彼此进步,我们应以此次观摩培训活动为契机,交流互鉴,巩固成果,创新提升。”11月30日,在观摩了各地平台网站建设情况后,不少参会人士如此感慨。
此次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首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观摩培训班自11月28日开始以来,共有国家信息中心、全国27个省份、4个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同进行了89场观摩评比。会场内每一次送给平台和网站的掌声都体现着各地信用建设的成效、经验、前景令人鼓舞。
以建促用
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我省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初期,以《江苏省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为依据,与省国地税协商归集14个部门,26类涉税信息,通过系统优化、信息共享,解决工商、人社和税务之间管理范围不一致,基础信息不共享、不对称难题,堵偷漏税漏洞、增税收。2017年国税增补税款300亿元,地税增补税款78.94亿元。”江苏省信用办工作人员以综合治税为例,讲解江苏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发展了以信用信息应用检验系统功能、以应用需求拓展信息归集面、以应用成效提升部门共建共享参与度的目标。
随即,这位工作人员打开了江苏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应用成效提升部门共建共享参与度为例,为现场观众进行演示。她基于政府开展“信用+监管”的应用,演示出信用审查的场景:平台上设置了政务服务窗口开展信用审查,相关部门用户通过实时发起、审核、下载等环节开展信用工作,从而促进信用审查的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流转。
她表示,根据行政管理特色和业务系统特点,江苏省建立“分析需求、研究策略、总结提升、出台办法、全面推广”的“信用+”应用路径,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创新与服务。
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杭州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正在探索“信用+”的服务模式。杭州市图书馆推出的“信用+图书馆”让杭州地区百姓享受着足不出户就能线上借还图书的“懒人阅读”模式。
据了解,杭州市图书馆为了解决借书必须办理借阅证,必须有押金、借阅方式单一等制约读者量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探索建立读者诚信系统。免押金、免办卡、线上借、送上门……通过“信用图书馆”等应用场景,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摸索互信互利的创新模式。
“我们和芝麻信用等做了十多项的惠民应用,包括‘医信付’‘信用图书馆’‘信用借款’等应用场景。”杭州市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一边演示平台一边说道,“今后,我们将会继续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说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精神,深化信用杭州的建设,继续为全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创新功能
发挥扬善惩恶最大效应
国徽、天安门城楼、长城、中国红……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是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信用中国”网站上的图案。这个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指导的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信用总窗口在大屏幕上一经展示,就立即引起现场观众的热烈讨论。“栏目设置真丰富!”“以后直接查看‘信用中国’网就行了。”各地代表边说边记录,生怕错过了每一个亮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17年10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的‘信用中国’网站2.0版本,在保护隐私、责任明确、数据及时准确的前提下,我们将共享平台上的社会公开类信息推送到‘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提供一站式的查询和服务。截至目前,网站已发布各类信用信息达1.4亿条,网站总访问量已突破10亿次。”国家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观摩会上表示,网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栏目设计具有创新性,网站建设了15个一级栏目和7个功能专区,7个专栏,至今新上线栏目和专题全面跟踪和展示全国信用工作推进的情况,日均更新文章数量达80余篇。立足媒体标准、紧跟社会热点、应用网络语言,不断创新栏目设计,设计展示的“风险提示”“一周信用评价”“双十一信用建设”等栏目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如今,打开“信用中国”网站的“风险提示”栏目,可以发现,栏目每日更新涉及多领域多方面的信用风险和警示,大部分包含“黑名单”。同时,该栏目也会按照周期热度查找时下一段时间内的焦点话题。例如,“双十一”前夕,一篇名为《第一批“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500家)》的稿件在“风险提示”栏目中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和地方网站的挖掘分析和点击转载,社会各界更是对其进行了持续性的关注。
无独有偶,同样具有创新栏目设计的还有南京。在当天的观摩会上,南京市相关工作人员最后一个上场,在谈到栏目创新时,他表示,南京的信用创新体现在信用应用方面,以“市场力量、社会共建”,实现“全覆盖、分层级”,除了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探索惠民激励的“市民诚信卡”之外,还有“我的南京”手机APP应用。
据了解,“我的南京”是一款集成南京居民各类生活信息的城市级公共服务移动应用软件。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广大居民能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服务和生活便利为目标,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相关服务资源和权威信息,为南京居民精心打造的一款本地化生活服务手机软件,为市民提供与本人密切相关信息,以及医疗、交通、旅游、便民、政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数据共享
为打通“信息孤岛”提供支撑
运用大数据理念追溯信用主体,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也是此次观摩会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观摩会现场,贵州省、河南省等地就展现出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最新技术,通过对多主体投资、担保、任职、婚姻等关键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挖掘信用主体之间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多重内在联系,勾勒出信用主体的“基因图谱”。
“贵州作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之一,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建成‘贵州信用云’,实现大数据信用信息采集,大数据信用查询,大数据信用主题库,区域信用监测,在国家城市信用指标监测的基础上,开展我省区域信用指标研究。通过融合公共信用信息和社会信用信息,运用数据相关性,对全省88个区县的信用状况进行监测,建立以评促建的新机制。”贵州省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这是全省数据归集的一个概貌。”与此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贵州省三维立体式地图轮廓,上面标注了贵州省各地方信用信息数据的更新情况,动态的数据模型让在场观摩的各地代表们眼前一亮,他们纷纷拍照,记录下这创新的一刻。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三部门就批复同意贵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如今在某种程度上,贵州从昔日工业时代的跟随者,已悄然变成大数据时代的同行者,甚至领跑者。
同样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来监测信用状况的还有河南省。“我省的共享交换平台就是我们所树立的归集覆盖的大数据化形式。现在呈现在屏幕上的是我们数据实时归集交换情况。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制作出信用基因图,能够通过数据发现企业和个人、个人和个人、个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关系,同时将信用数据叠加到关联关系上。”河南省信用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河南对数据安全也做了加固处理,将数据打上指纹进行存储,用来识别重复的记录和防止数据遭到篡改。
而在9月17日,河南郑州就召开了一次关于信用大数据的会议:智慧岛大数据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卫诚信用与金融大数据专场暨开业揭牌仪式,充分显示了河南对应用大数据的重视。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文生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大数据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已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河南省要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引进培育一批利用大数据技术从事信用产品开发应用的信用服务业。
从信用信息归集到信用信息共享共建,从创新栏目设计到回应社会关切,从运用大数据监测到勾勒信用主体“基因图谱”……中午12时15分左右,伴随着主持人话音的结束,首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观摩培训班圆满闭幕,但闪光灯依然在不停地闪烁,快门声仍然此起彼伏。相信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会在不断探索创新中,稳步前进,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奠定“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