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青海西宁)官方网站!今天是:
登录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长者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信用中国(青海西宁)

     credit.xining.gov.cn

西宁市城西区着力打造全省普惠金融示范区

来源 :信用青海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5-01-07 14:53 打印

近年来,西宁市城西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省委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西区时工作要求,立足现代金融集聚优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全省普惠金融示范区。在全省创新实施并逐年升级央地合作、政银携手、银企对接、惠企利民的“甘霖工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度融合。

创新央地合作,建立联动机制。以西宁市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与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合作实施“甘霖工程”,制定《关于央地合作“甘霖工程”实施方案》,建立“网格化管理+金融服务”模式,开创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金融服务融合的新途径。在“青信融”平台开发上线“甘霖”融资模块,先后入驻“甘霖”融资平台的银行、小贷、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达30余家,上线金融产品200余种,有效拓宽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引入金融活水,畅通融资渠道。设立5000万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3000万元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深入开展融资扫街行动,建立信用档案1837家,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放贷4626笔38.64亿元,兑现贷款贴息240笔212万元,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问题。此举得到国务院第九督查组和省市领导肯定,是唯一纳入省政府稳经济大盘的县区政策措施,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2023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

聚焦发展需要,升级甘霖服务。2023年升级实施“甘霖工程”2.0,打造“1+1+1+4+N”金融服务体系,即组建1支金融专家团队赋能服务、发行1张“甘霖生活卡”带动消费、成立1个“特惠联盟”引领商家、助力发展4个供应链金融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累计为核心及其上下游企业放贷357笔218.99亿元;成立“甘霖特惠商家联盟”,发行“甘霖生活卡”27142张、消费券280234张,发放消费贷213亿元。同时,大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评选双百信用小微企业30家,开创全省城区信用创评先河。

打造数字生态,实体化“甘霖工程”。坚持地方政府联动金融机构服务市场主体和大众的价值目标,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服务数字化场景发展,围绕打造辐射全省的征信服务、建设智能集约数据平台、集合高效征信数据应用、设立产业基金增添动力、完善金融顾问服务、创新金融资本创投服务等,升级实施“甘霖工程”3.0,实现实体化运行。今年11月22日,青海甘霖融创中心正式投用。

融入数字经济,落户要素服务站。青海甘霖融创中心成功引入深圳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在城西区落户首个青藏高原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助力数据的资产化和资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共数据运营、产业数据应用,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携手征信机构,强化信用体系。与朴道征信、百行征信达成合作意向,与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广东图腾征信有限公司与辖区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打通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渠道。利用专业征信平台,为企业生成360度第三方信用报告,缩短放贷流程,助力企业快速获取资金。

利用数据分析,提供更优服务。靶向聚焦企业融资难、银企信息差等问题,利用AI技术,结合专业融资顾问团队,以海量大数据分析形成企业全息画像,为企业精准匹配金融产品。通过智能风控模型、全程监管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预警服务。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成效评估、贷后风险预警、智能催收等优质贷后服务。

城西区将主动融入服务和发展大局,注重创新突破。与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各金融机构、征信机构、数据要素工作站等建立定期通报、阶段互访、共建同享、协调会商、反馈评价、监督考核、培训发展、激励表彰等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城西信用体系建设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耕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扎实做好短期普惠金融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适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项目,谋划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交易、征信链节点等创新改革事项突破,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西宁市城西区聚焦数字赋能创新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西宁市城西区努力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全面落实数字青海战略部署,按照“以统为基、以数为擎、以效为先”的发展思路,探索“网格化+智能化”服务体系,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提高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以“打造青藏高原AI算力底座,创新驱动AI生态产业聚集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实践,成功当选2024世界智慧城市产业与经济大奖。努力把民生“问题清单”变为“服务菜单”,不断加快构建高水平数字城西全域治理服务新格局。

城西区积极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加快“数字青海”建设,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动构建“一核三辅”数字经济发展布局,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抢抓“东数西算”“东数西储”、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的重大历史机遇,于2023年11月率先建成投用青藏高原第一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青海昆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城西区委区政府不断围绕调优全区产业结构,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聚焦城市治理、社会关怀、智慧水务、消防安全、环境监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先后赴北京百度数字结算中心、湖北宜昌市点军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中国联通、升哲科技等互联网科技公司进行考察,充分借鉴“点军发展模式”,以算力为抓手,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不断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海昆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揭牌、11个特色应用场景建成投用、携手AI生态伙伴打造青藏高原特色创新型应用形成产业链……“算”之妙,“力”无穷。随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西宁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算力网络正全力构建筑牢数字基座。城西区立足优势,抢抓机遇,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通过打造AI算力底座,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从基础设施、芯片、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算法研究、应用落地的全产业链布局,拓宽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合作伙伴的集聚,分享数据、算法、技术和市场资源,完善算力产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通过推动拓展云计算、边缘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模式,满足不同企业和应用的需求,实现数据驱动的创新和决策优化,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为持续推动城市治理实现智慧化、现代化,城西区按照“基础设施+生态参与+应用场景”三位一体的统筹发展思路,引导技术升级、角色升级和应用场景升级。整合现有系统和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多维度数据采集、共享、运算、分析打造数字政务技术底座,实现算力、算法、数据的高效融合,陆续实现赋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森林防火、食品安全、商圈服务和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数字化转型和场景应用。截至目前,11个特色应用场景建成投用以来,产生有效预警事件4807起,完成闭环处置4473起,闭环处置率93.05%。按照“小切口、微服务、大集成、全运用”的思路,把大场景细分做小,以场景引企业、企业带产业、产业建生态,并从“政用、商用、民用”三个维度,将新型智慧城市这个最大的应用场景分类分细,靶向开展场景招商、挂榜招商,招引有实力企业和投资项目集群式落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营和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利用实时数据和智能算法,提高城市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我省绿色算力发展机遇,继续走出发展算力经济的城西样本,倾力打造青藏高原特色计算应用示范区、西北地区算力溢出先导区、能源算力质效融合发展领航区、新质生产力布局战略试验区。依托全省能源资源优势,逐步按需扩大西区智算规模,夯实绿色智算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产业基地和模型训练基地,谋划建设本地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培育本地高端AI人才,优化本地人才结构,实现人才聚集;强化绿色算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打造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标杆,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西区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