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青海西宁)官方网站!今天是:
登录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长者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信用中国(青海西宁)

credit.xining.gov.cn

西宁:讲好普法故事 筑牢法治基础

来源 :青海日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13 14:45 打印

 

建设法治青海,是全省法治建设进步的艰辛探索,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全民普法守法,则是依法治省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全省“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西宁始终站在普法队伍的最前列,让每一个普法故事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一群人,一首歌,一个故事,一张剪纸,一次演讲,一场活动……普法宣传就这般润物无声,却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新学期伊始,西宁十一中八年级12班的第一次主题班会便从“说法”开始。讲台上,身着制服的女交警正在给同学们讲解那些“路”上的故事。生硬的规则条文在同学们放飞思绪的讨论中,变得生动耐听,对于日常生活中身边不良的交通行为,同学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让法律走进校园,走进更多孩子的身边。西宁市“法律八进”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法律进校园”。除了请专业人士来授课,西宁市各学校还开展了很多生动丰富的普法活动。

你看,模拟法庭的表演有声有色,同学们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有模有样;

你听,法治演讲多么富有激情,一词一句中彰显的是当代青少年对于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深刻理解;

你瞧,书画大赛、手抄板报多么靓丽多彩,一笔一划中是同学们对青春与法同行的坚定。

……

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心,却因为半径的不断延伸,让普法覆盖面越来越广。

在机关,全市新提任县级领导干部党纪党规知识测试已经是常态化工作,凡训必测、凡提必测是必经程序,目前对352名干部进行了干部党的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测试。同时,宪法、党内法规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各类班次教学内容,培训班次平均每年举办30多期,培训党员领导干部3000多人。西宁市还开展“双百”法治宣讲活动4次,组织15名选举和任命人员进行宪法宣誓,做到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任命的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全覆盖。

在乡村,法治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地方,不但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还从根本上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增加了法治服务功能。随着村级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务运行情况有了审核和“体检”。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法治培训也没落下,宪法、食品安全、农资打假、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更多的家庭不再陌生,不再是只停留在书本里的条条框框。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关爱与普法同在,法治宣传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法治正在以别样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在社区,法治成为宣传栏的“主角”。现在的社区居民可真是幸福,法律咨询享受免费,法治文艺节目时常就有,参加法律知识问答等活动还有丰富实用的小礼品,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知道了用法律来维护权益。现在,“市民法治大讲堂”“社区以案说法”等以关注民生热点法律问题为主的活动品牌,为市民送上了一道道“法治大餐”,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维权意识,促进了平安和谐的社区建设。

在企业,普法依法治理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企业文化更是密不可分。现在,在企业开展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法治教育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西宁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紧随其后的便是健全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制度,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应尽义务,树立守法、诚信、负责的企业形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届的“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中,68家企业榜上有名。

“西宁普法”微信公众号有这样两组数字:在“学习宪法尊崇宪法”为主题的有奖知识竞答活动中,全市党员干部群众9万余人参与了在线答题;“砥砺奋进新时代美好生活法相伴”法治谜语有奖竞猜等竞答活动,全市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18万余人通过手机参与在线答题。

你,有没有参与其中呢?

“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人们有个比较明显的感受就是宪法学习宣传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宪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宪法晨读、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宪法的热潮。

“以前觉得宪法离我们的生活还挺远的,学习了才知道,宪法就是我们的‘生活法’。”“不系统地学习,有很多东西还真是一知半解,学法确实是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的内容。”在干部群众中,对于学法有了更多全新的认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西宁市民惊奇地发现,西宁开通了首条“宪法宣传公交专线”,1路公交车上的车厢展板、车载电视、语音播报、车厢灯箱、车尾LED广告屏上出现了很多宣传宪法的信息,学习宪法只在举手投足间,每天有4万余人(次)都能够轻松学习。不仅如此,在全市的重要商务区、大型体育馆和商场的LED户外大屏上,宪法内容也在随时滚动,学宪可谓随时随地。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想学习不怕没有阵地。西宁市将很多法治宣传内容制作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通过各种手段高频次播报。各地各部门集思广益,发挥协同作战的集群优势,开通“夏都法院”“城西普法”“西宁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信仰的力量”APP等新媒体矩阵,用不同形式,宣传不同的法律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此外,媒体对于普法宣传也是花样百出,不遗余力。 “夏都说法”“有请当事人”“法治时空”“夏都警务在线”等法治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和传播方式,让普法宣传活跃在屏幕上,传递在声音里,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网络媒体的及时更新和推送,户外电子显示屏定时滚动播放的公益普法知识和普法广告,实现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六完全中学、湟中县第二中学等学校,西宁市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青少年法治德治宣传教育基地,这些基地集法德讲堂、毒品知识教育室、模拟法庭、VR体验馆、普法互动区等场所,全方位、多角度让广大师生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参与法治实践的进程。

法治创建是西宁普法工作中重要的环节,而参与度融合度的精准延伸是创建工作“提档升级”的体现。在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中,西宁市不断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推行“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基层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政府法律顾问330人,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全覆盖。

“十佳法治单位十佳法治人物”“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经创建全国法治县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省、市和区(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24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97个,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依法办事示范单位150个,市级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2459个(户)。

在村、社区、寺院开展基层法治建设“六个一”工程,建立了法治宣传书架1022个、法治宣传长廊(橱窗)996个、微信法律服务平台412个、法律服务室(窗口)1068个、配备法治联络员1215名,为1072个村、社区、寺院聘请法律顾问,打造了东关清真大寺、马坊东社区、陈家窑村等基层法治建设“六个一”品牌工程。

打造一个阵地,给你一份惊喜。如果你还没有参观过湟源县红土湾法治排灯文化村,还没有去过大通县农民刘生兰的剪纸工作室,还没看过文艺小分队的演出,没有看过以法治为题材的皮影戏、小品、微电影、微动画,那真是太遗憾了。这些以文化搭台,法治唱戏,与地域民间文化紧密相连的法治作品,一改法治宣传生硬、枯燥的短板,把法律知识演绎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七五”普法期间,西宁市法治文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市率先打造了一系列领先全省的多元化、立体化和常态化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基本实现了宣传的场景化、教育的生活化、传播的艺术化、普及的多元化;建成了一批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一条街,形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格局。目前,西宁市已建成一批不同风格和品位的法治文化阵地48个。

西宁市还注重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作用,把法治文化与河湟文化、地域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法治元素植入剪纸、皮影戏、农民画、排灯中,刘生兰剪纸工作室创作了近百幅法治剪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书法、连环画、摄影等以艺术化的方式也纷纷加入普法大军,让人们在审美中感受法律的熏陶。

同时,全市各艺术协会、民间文艺团体、社区群众性文艺演出队伍、专业演出团体也纷纷行动起来,组成10个法治文艺演出小分队,他们通过编排融入法治元素的贤孝、平弦、青海小调、花儿等文艺节目,打造了一批展现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法治文化产品。法治皮影戏《凤莲上法院》、法治小品《老娘泪》、法治贤孝《十劝乡亲不要赌博》、法治微电影《彩礼风波》、法治微动漫《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等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以法治信仰引导人、法治实践提高人、法治文化熏陶人。

调动全民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法律宣传者和参与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站在“七五”普法的阵地上。西宁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十佳法治单位”“十佳法治人物”评选活动、首届法治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全市法治微动漫(公益普法广告)作品征集、评选、展播、展示活动;举办了法治书画展、法治摄影展、我与宪法微视频、校园法治文化展演、百名书法家同书宪法魂、法治夏令营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文化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活动的需求,推进具有西宁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的发展和繁荣。两年来,市区(县)两级举办法治文艺演出193场次,创作了各类法治文化作品1300余件。

我们欣喜地看到,西宁市普法工作已经实现了由主管部门普法向全社会大合唱式普法的转变,由法律启蒙教育到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转变,由单一普法向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的转变,努力营造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

“七五”普法启动后,各项工作推动了西宁市普法宣传队伍的快速高质量成长,特别是强化了社会力量参与的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了专职法治宣传队伍+普法百人讲师团+千人普法志愿者联盟+万人法律明白人的普法队伍。

23个普法讲师团、106名普法骨干、1147名普法志愿者、14300名法律明白人深入到机关、学校、寺院、企业、农村、社区、军营等一线,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法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大家注重把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结合起来,开展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实现“调解一起案件,上好一堂法治课,教育一片群众,稳定一方民心”,成为社区、农村和田间地头离群众最近最亲的法律知识宣传员。

炎炎烈日下,皑皑雪地中,我们忘不了普法讲师团团长刘德为全市的宗教教职人员、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不遗余力的身影;忘不了普法志愿者巨利民坚守在普法战线的最基层和前沿的情怀;忘不了法律明白人赵兴文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成为农村群众学法用法的带头人的执着……还有他们,他们,和他们,用一腔热血和无限真诚奔走在田间地头、村舍工地,帮助更多的人们树立法治意识,教会他们学法用法。

此外,全市社区(村)还成立了7个“市民法治大讲堂”,打通了普法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市民学法“零距离”。在这里,根据不同普法对象的需求实现了精准普法,定期举办“亲民生、和民意”的法治讲座,为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免费的“菜单式”法律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新需要。两年半来,西宁市开展各类普法志愿活动2300余次,市民法治大讲堂举办讲座690场次。

服务是最好最直接的普法方式。

近年来,西宁市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遵循“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原则,积极搭建多层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实现“零距离、全覆盖”。

打造全市“城区半小时、农村1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完善窗口建设,在县(区)设立法律服务中心,设置 12348 法律咨询热线、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导引、法律咨询、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等窗口,使群众能在一个平台上,享受“综合性、一站式、超市化”的法律服务。率先在全省建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府热线的联动协作机制。截止到目前,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已建成运转。其中,市级公共法律服务呼叫中心1个、县(区)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7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1068个,在服务区域上基本实现全覆盖。

西宁市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好法律惠民工程,完善便民服务举措,实现法律援助申请快捷化、服务零距离,做到应援尽援,使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惠及更多困难群众,法律服务更为便捷。全市法律援助案件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两年半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957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公证法律服务窗口全面推行服务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免费为75岁以上老人办理遗嘱公证并提供上门服务,常态化开展公证法律服务“结对帮扶”和公证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零距离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公证办证数量年均突破2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