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青海西宁)官方网站!今天是:
登录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长者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信用中国(青海西宁)

credit.xining.gov.cn

城东区“四化”工作法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

来源 :和谐东区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12 21:35 打印

 

今年以来,城东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促公平”为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社会救助政策,以“四化”工作法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以新担当、新作为确保“十四五”期间东区民生事业开好局、起好步。

救助工作精准化。自全面下放低保审批权限以来,城东区进一步优化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利用社会救助管理平台,实行辖区贫困人口数字化管理,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服务。一是强化协调,确保政策落实。优化申办流程、健全救助网络,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政策,严格落实镇、街道办事处属地责任,强化监测预警,实行单人户保、低保渐退等灵活政策,确保困难群众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二是分类施策,加大保障力度。按照“兜底线、织密网”的工作要求,加大对边缘群体排查力度,切实做好重残重病对象及其他边缘群体救助保障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走访各类困难群众,截至目前,全区共进行走访摸排7000余人(次)。三是扩大宣传,消除政策盲点。通过建立救助政策宣传栏、制作发放政策宣传彩页、开展集中宣传等方式,加大宣传惠民政策和救助措施,同时在丽康瑞居、和盛园等公租房小区设立社会救助政策咨询点,对各项救助政策进行现场解疑释惑,切实提高群众对救助帮扶政策的知晓率,提升救助政策覆盖面。

政策落实规范化。依据省市社会救助政策文件,结合东区实际,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9+1”帮扶济困工作机制。一是临时救助“救急难”,特困供养“织密网”。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绿色通道”,在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供养需求。二是专项救助“精准扶”,儿童福利政策“托希望”。加强“两节”及“尔德节”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完善孤困儿童保障制度,落实儿童福利兜底保障政策。三是救助基金“补短板”。为进一步增强救助的灵活性和覆盖面,2016年,城东区面向社会筹集资金502.2万元,建立“救急难”资金池,制定并印发了《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累计发放救助资金201.69万元,及时有效地帮助160户困难家庭化解生活危机。

信息核对高效化。严格按照有机制、有人员、有平台“三个有”的要求,制定下发《城东区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监管措施》,确保核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是全面摸底排查,对辖区社会救助申请对象进行集中普查、精准识别,根据就业、家庭收入等变化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形成救助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在规定每半年开展一次核对的基础上,采取每季度核对的方式每年进行经济核对4次,确保对象认定更精准、程序操作更规范。今年以来,依托青海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核对家庭信息5500余户8900余人,反馈疑点数据278条,并全部及时核查处理。三是落实主体责任。按照“无授权、不核对”的原则,确保每份核对报告必有授权书。指定专人负责核对信息化平台操作,与20名核对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并进行个人信息登记,确保核对信息安全。同时,与各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相关责任人及经办人员360余人签定《青海省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员会成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表》及《廉政承诺书》,加强工作人员廉洁意识和纪律意识,明确责任,精准问责。

重点排查常态化。对因残疾、重病、教育等原因造成困难的群体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更新困难边缘群体信息台账,实现从单一帮扶向立体化帮扶转变、被动发现向主动发现转变。一是以会代训,提升业务能力。及时组织各镇、街道办事处民政专干及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明确工作时限及目标,进一步提升摸排水平,确保认定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动态监测,做到精准救助。对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取消低保对象进行跟踪走访,及时调整救助政策,保障困难群众不漏保、精准保。截至目前,共计摸排困难群众2500余户,为确保分类施策、精准救助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扩大范围,覆盖边缘群体。今年5月份以来开展低收入家庭及支出型贫困家庭专项摸排,对因残、因病等原因造成困难的群体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通过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辖区困难家庭基本情况,摸清救助需求底数,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