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两级人民法院重拳出击助力诚信建设万里行
来源 :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13 14:12 打印
执行,是司法案件的“最后一公里”。司法案件“执行难”,是司法公信力的难点,也是社会诚信的痛点。生效裁判文书无法执行,不仅关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影响社会法治和诚信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的目标。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16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吹响执行攻坚号角。
三年来,西宁两级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执行模式,完善执行机制,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深度应用信息技术精准破解“查人找物”等棘手难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迈出了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的可喜步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一、失信曝光+执行天眼,让“老赖”无处可藏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需要道德培养,更需要法治保障。近年来,西宁两级法院主动作为,履行好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司法担当,规范使用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措施,依托主流媒体和专项信息交换平台,加大失信曝光力度,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凝聚惩戒违约失信行为合力,促进诚信缺失突出问题的解决。
2016年至今,在市中院的统一牵头下,西宁两级法院加大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力度,在《西宁晚报》、微博、微信、官网等媒体平台共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批:纳入失信自然人2466名、失信企业法人及其他组织784个,限制高消费795人(次)。2018年5月,市中院进一步创新曝光形式,联系广告运营商,在西门百货、体育馆、佳豪和青海剧场四个人流量较大闹市区的LED大屏上,对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进行每日20余次的滚动播放。此外,市中院还组织辖区法院将失信人信息在其住宅小区的社区公示栏、村委会等地进行公布。11月,全市法院进一步深化执行工作信息化运用,引入“执行天眼”系统,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精确定位长期隐匿行踪的被执行人,让失信被执行人无所遁形、无路可逃。
对上述曝光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法院做到全部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市发改委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作为全市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牵头单位的发改委及时将被列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信息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联合惩戒成员单位进行推送,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担任公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国出境、乘坐飞机、高铁、住宿高档酒店、旅游度假、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其进行限制、惩戒,多部门、多行业、多手段共同发力的信用惩戒体系,有力压缩了失信人的生存空间和经营空间,强化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效果。
重拳之下,多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随着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的提高,2018年全市法院纳入失信名单总人数已呈同比下降17.62%的趋势。
二、网络查控+传统调查,对“财产”一网打尽
要震慑“老赖”,提高法院查控财产能力是关键。不少“老赖”通过隐匿、转移财产与法院“躲猫猫”。靠过去“登门临柜”“两个法官一台车四处找”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执行的现实需要。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与公安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3900多家银行金融业联网,可以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存款、船舶、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
西宁两级法院先积极对接最高法院“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又成功连接青海高院“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充分利用执行网络查控系统与协助执行单位实现实时数据交换,打破“信息孤岛”,给执行法官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各部门间信息的横向对接,推动对失信人财产更准确、更快速的查询、冻结与扣划。
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面对2600公里外深圳罗湖区的被执行人,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没有“劳师远征”,利用“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轻点鼠标就顺利完成了财产的发现与控制。数据显示,现在一名法官一年通过网络查控执行到位的财产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
当然,针对婚姻登记、低保、社会组织登记等信息的查询,网络查控暂时还未覆盖、正在推进中。对被执行人通过多开企业账户、大量线下交易等方式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网络查控也往往难以奏效。所以,西宁两级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坚持以网络查控为原则,以委托律师调查、审计调查、走访调查、悬赏执行等线下调查为补充,形成线上线下强大合力,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和相关信息的“一网打尽”。
三、联合通告+惩戒案例,敦促失信人自觉履行义务
2018年5月9日,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青海省公安厅联合发布《关于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依法打击规避执行和抗拒执行人员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要求,被执行人应接受、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不得规避、妨碍、抗拒执行。逾期未履行并具有拒绝申报财产、虚假申报财产,隐匿、转移、毁损、非法处置查封财产、人为设置障碍等妨碍执行情节的,将视情节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入境、罚款、拘留、追究拒执罪等措施。
《通知》发布后,西宁两级法院强化大局意识,积极行动:认真摸排“规避、抗拒”执行案件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针对未结执行案件,逐案向当事人送达《通告》。动员申请执行人积极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充分行使追究拒执刑事自诉权利。对被执行人释法明理,讲清楚不依法履责的严重后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网络和新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通告》精神,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
同时,西宁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导向作用,据案释法,向全社会昭示:任何违反社会诚信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2018年,西宁中院从全市法院甄选出8个典型案件,编成3个纳失、限消惩治失信典型案例和5个拒执罪案例,在官网及省内主流媒体刊发报道,让人民群众对案件的审判结果看得真切,体验得深刻,推进失信行为惩戒的公开披露,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
四、专项执行+全媒体直播,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
三年来,西宁两级法院在注重敦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法律义务的同时,紧紧围绕执行工作强制性,用足用尽法定强制措施,连续发力,务求实效。先后开展了“涉民生”执行活动、“高原意志”重拳出击、“涉军停偿”房屋及场地腾退、“高原意志”执行攻坚集中拘留暨执行案款集中兑现等专项活动,集中力量,掀起“严惩失信风暴”。在专项活动中,共执结案件2727件,执行到位金额3.87亿元,依法拘留325人,强制搜查93人次,罚款82.45万元,强制腾退房屋、土地46次,有力打击了失信被执行人的嚣张气焰。在打击“拒执”犯罪上,共向公安机关以拒执罪移送案件22件,经检察机关审查提起公诉,以拒执罪追究刑事责任6人,形成打击“拒执”合力,最大程度发挥刑罚的惩戒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出重拳出击治老赖的凌厉声势。
2018年8月7日,全国法院“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抓老赖”在青海西宁举行。在最高法院新闻局、执行局和青海高院的组织下,西宁中院与辖区城西、城中法院协同参与现场直击高原“执行风暴”活动,全国、市、区人大代表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7家中央媒体记者全程见证执行,1800万网友参与了直播互动,报刊媒体及网络媒体报道590篇,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就该严厉打击欠钱不还的人,让他们不再嚣张!”“攻坚克难,法治清明”直播网页上,网友留言点赞。
西宁中院执行局局长卢重新表示,通过全媒体直播的形式将司法案件执行、“抓老赖”等展示给社会公众,是法院破解“执行难”的创新之举,更有助于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所采取的打击拒执行为、构建信用惩戒机制等一系列行动,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补充。”西宁中院副院长刘纲强调,“法院对于失信行为进行事后惩戒的司法信用体系,不论对于已经失信,或是处于失信边缘的人都能敲响司法制裁的警钟。完善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还有很长路要走。在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项行动中构建起的信用惩戒体系,只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完善现有的体制和机制,站高望远,以维护社会公信为己任,力争所有司法实践都对社会诚信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凝聚司法正能量,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全社会厉行法治、尊重司法、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
作者: 逯菁 亢居阁
作者单位: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971-4119755
邮箱:15776674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