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青海西宁)官方网站!今天是:
登录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长者模式|
【无障碍阅读】

信用中国(青海西宁)

credit.xining.gov.cn

王涛:诚信铺平脱贫路

来源 :青海日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13 14:46 打印

 

本报记者 莫昌伟

“过去借贷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贫困户。”大通农商银行董事长王涛说道:“贫困农民想通过贷款来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但由于缺少担保人、抵押物而只能望贷兴叹。”

而现在,由于实施了“文明信用工程”建设,这些问题已迎刃而解了。

2018年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的贫困户牛占禄,早早就为上大学的女儿准备好了学费。“两年前大通农商银行的同志到我家宣传‘文明信用工程’的贷款政策,当时我就贷款5万元买了三头母牛,这次给女儿凑学费,卖牛犊的钱帮了我大忙”,牛占禄高兴地说。

这帮了牛占禄大忙的“文明信用工程”到底是什么呢?这还要从王涛刚刚来到大通时讲起。

2006年,王涛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建设银行来到了原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担任理事长,那时的企业资不抵债,在全县金融行业中排名最后。常年在基层从事金融工作的王涛深深地明白,是以往贷款的担保、抵押等繁杂手续降低了农民贷款的积极性,为了摆脱困境,王涛决心从这方面着手下功夫。

为了了解县里农民的实际金融需求,王涛走访了不少农户家进行调研,走访中他发现不少人都有发展生产来摆脱贫穷的愿望,但资金确实成为了最大的桎梏。“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每次来到贫困户家里,看见家徒四壁的情景我心里也不好受,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金融扶贫”王涛说。

为了解决农民贷款缺少担保人、抵押物的难题,2007年,在多方的支持下王涛在大通县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基础推动开展了“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农民们只要以诚信作为贷款的担保,就能发放文明信用贷款,贷款省去了过去的繁杂手续。

祖祖辈辈居住在青林乡上阳山村的李春发,家里的生活一直都很拮据,直到2009年他们家被评为“农村文明信用户”,一切都发生了转机。“我和本村的吴尕五、刘生福等人创办了春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累计获得了89万元文明信用贷款。”李春发说:“如今合作社经营效益较好,年收入达20万元,我们还在村里建起了楼房、开起了铺面,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穷可贷,富可贷,不讲信用不可贷”王涛感慨道:“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是难得易失的,通过将评定信用级别与农户文明星级挂钩,恰好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和信用工程建设的‘双丰收’。”

“文明信用工程”在大通开展十多年来,群众贷款积极性不光提高了,也成为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截至2017年底,大通县共评定了文明信用户61189户、文明信用村238个、文明信用乡镇17个,农村不良贷款率也从2006年的62.18%下降到了1.43%,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大通城乡蔚然成风。

在王涛的带领下,原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蜕变,2014年11月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大通农商银行存贷款业绩年年攀升,位居大通县的九家银行之首。

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后,王涛又开始寻求金融扶贫的新路子,他不断地走企业、跑政府,积极筹划以产业扶贫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2017年,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大通农商银行向大通录明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1600万元“产业扶贫贷”,让录明养殖合作社无偿向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向化藏族乡上滩村、逊让乡塘坊村等3个村的贫困户和一般农户提供蛋鸡,牛占禄家领到的30只蛋鸡,一年下来为他家增收了大约1000元。

王涛说:“在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开辟精准扶贫工作新路子,以诚信建设为基础,让金融扶贫的阳光照遍每个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