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共浇‘双拥花’,点点滴滴聚辉煌。”长期以来,我市军地双方尤其是基层官兵、农村(社区)群众一直发扬“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强化“一盘棋”“一家人”的思想,保持经常性互动共建,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涌现出许许多多动人的双拥故事。
故事一:70岁老人免费吃,退役军人有爱心
“我们都会老,趁我们还年轻多给老人做些事,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友爱。本店现向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在西宁市兴海路一削面馆的收银台下方,有这样一张红色的“爱心海报”。“起初,白吃人家的会觉得不好意思,可是这几年来,不管去多少老人,老板都是一样的热情,这让我很感动!”73岁的陈连治老人连连称赞老板。老板王晓军,16岁参军来到青海,退役后在兴海路开了红香柳刀削面馆,开业至今一直在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年复一年,到他饭馆用餐的老人不计其数,他也从未统计过到底服务了多少老人。
据我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已为全市5万余户烈属、军属、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为立功受奖战士家庭送喜报140余份。推荐产生“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名、“全省模范退役军人”8名,制作“最美退役军人”专题宣传片,向全社会宣传他们爱党爱国、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先进事迹,引导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永远跟党走,自觉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故事二:救起三名群众,退役军人有担当
“当我听到大家喊救命,潜意识就跑过去了,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呼救就是命令,容不得多想,我必须去救人。”时隔半年,孙万红依然这样说。退役军人孙万红是西宁百姓争相夸奖的‘网红’,在路面塌陷事故中,负伤救起三名遇难群众的退役军人让西宁市民备受感动。”
其实像孙万红这样的退役军人只是我市退役军人的一个缩影,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队医院闻令而动,立即派出30名医护人员奔赴援鄂一线,政府发挥双拥工作优势,召开了军地联席会议,迅速开展“五个一”活动,以手机短信和书信的形式给30名医护人员家属发去慰问信、开展走访、“一对一”紧密联系、赠送“拥军包”等举措,解决了援鄂军人家庭实际困难,不在西宁居住的家属,通过发函和电话给异地双拥办协助慰问,受到部队家属广泛赞誉。同时,向全市退役军人发出倡议,鼓励投身战“疫”一线。广大退役军人主动请缨,全市共有1265名退役军人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累计捐款、捐物资26万余元,还有个别退役军人党员缴纳了特殊党费,用实际行动汇聚起了共同战“疫”的磅礴力量。涌现出了宋庆力、司建华、鲁玉旦、赵亮、李祥业、冯寿山等一批先进人物。
故事三:多年照顾残疾哥嫂,退伍军人不平凡
李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伍军人。2006年,李双从武警玉树支队自主就业到西宁,找了一份固定的工作。2008年12月,李双的哥哥突发脑溢血,术后一直昏迷不醒。因哥嫂都是天生的残疾人,李双和妹妹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重任。李双为哥哥制定了康复计划和时间表,每天给哥哥做压腿练习。一次300下,一天三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李双的全力帮助、鼓励下,李双的哥哥终于能自己拄拐走路了。
市民张先生说:“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在做着在大家眼里很平凡的事。但生活中,只有透过平凡,才能折射出不平凡、透出人性之美。”
据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出台《西宁市优抚对象优待和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办法》,在退役军人安置、优待、就业等工作上多措并举,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按10%的比例逐年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发放各类优待抚恤保障金14.34亿元;进一步完善以扶持就业为主,政府安排工作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累计完成951名自主择业干部、32名转业干部和74名转业士官接收安置工作;足额发放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就业经济补偿金1.48亿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153万元;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培训2317名,率先在全省探索市场化安置模式,连续举办四届退役士兵及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695名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实现就业;采取解决公益性岗位、基本生活保障、住房保障、救助救济以及解决社保政府补缴等措施,及时解决军队退役人员合理诉求,解决保障性住房138套,落实退役军人公租房租金减免;对生活困难的23名参战退役人员安排公益性工作岗位;优抚对象、生活困难退役军人每年体检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