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田野间,智能农机穿梭如织,农用无人机划过长空播撒希望,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景正徐徐展开。浙江省金华市税务部门紧扣农时,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精耕细作”的科技动能,让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税惠滋养下绽放“数字之花”。
作为永康市农机行业的“老字号”,浙江四方集团深耕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装备研发制造50余年,拥有发明专利62项,其小型履带式收割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5年居全国前三,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农机工业50强”的“双料得主”。
“农机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是税惠政策给了我们‘敢闯敢试’的底气。”浙江四方集团财务总监李莉算了一笔“创新账”:2024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超520万元,“这笔资金重点投入到丘陵山地智能耕地机器的研发中,突破了北斗导航系统与小型履带底盘协同控制的技术瓶颈”。目前,企业研发的最新款智能耕地机已实现复杂地形下厘米级精准作业,作业效率较传统机型提升30%,成为南方丘陵地区春耕的“新利器”。
在这个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当地税务部门运用税收大数据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搭建农机生产企业资料库,制作税收政策“宝典”,打造“办问协同”一体化处理平台,构建“企业画像+政策推送+服务响应”的闭环机制,跟踪赋能农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助力企业下好备春耕“先手棋”。
“税惠政策就像精准滴灌的‘营养剂’,让我们在智能农机赛道跑出加速度。”浙江省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院长胡华东透露,依托持续的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企业正研发新能源电池农用动力平台,预计2026年开展首款零排放智能拖拉机田间测试,为现代农业装备绿色转型探索新路径。
“税务部门用实打实的政策、无微不至的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浙江四方集团财务总监李莉表示,“我们将继续用好政策红利,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持续放大品牌效应。”
春回大地,农事渐忙。武义作为农业大县,以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为春耕备耕按下了“快进键”。
在武义东井农机服务有限公司种植的2300亩冬油菜田边,操作员正熟练地操控着植保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进行施肥作业。“从前期的播种到后期的浇水施肥,我们全程都采用无人机飞行管理,除了能根据不同地块的需求精准施肥,还能有效降低对土壤的破坏,效率是以前人工的几十倍。”公司负责人尤志福介绍道。
作为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鲁冠球农业科学奖”先进个人,尤志福希望通过科技强农帮助农户们打赢春耕“第一仗”。除了无人机飞防,东井农机还引进无人驾驶的插秧机、建成智慧农机信息化平台,为周边乡镇3000多家农户提供全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春耕是我们比较忙碌的时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税收政策,还好税务部门服务贴心,既讲政策还帮操作,这不,公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省下来的钱又能购置一批新农机了!”尤志福笑着说道。
当地税务部门紧扣农时、农事、农民需求,组织乡村税费服务点的税务干部将各类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整理成“一册通”,并带上了平板电脑,将办税服务厅“搬”到了田间地头,在讲解政策的同时也模拟操作、解决难题,让涉税业务“一目了然”,农民农企省时省心、春耕“火力全开”。
春染田畴,万象“耕”新。位于永康市前仓镇的永康市维哲农场,眼下田间地头到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村民们穿梭在整齐的田垄间,娴熟地将“永康舜芋”脱毒种苗植入智能控温大棚。他们三五成群翻地起垄、巧手栽苗,为新一年的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这家浙江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通过创新“早芋—晚稻当年轮作”模式和“毛芋—水稻隔年轮作”模式,将土地利用率提升40%,年产量突破800吨。然而,面对春耕季农机升级、有机肥采购等近300万元资金需求,农场负责人李维哲一度眉头紧锁:“就像庄稼逢了倒春寒,眼瞅着要误农时。”
“好在有税务部门和银行的协助,我们农场申请到了银行280万元的信用贷款,及时解决了农场的资金困难,银税联合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农场负责人李维哲说道。当地税务部门充分依托“税银互动”机制,根据维哲家庭农场良好的纳税信用等级情况,快速及时解决农场资金难题,确保春耕生产起步“不差钱”。此外,农场还将用宽裕资金继续投入到网络销售平台推广中,将当地特色舜芋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早晨出土的舜芋,晚上就能端上沪杭餐桌”。
今年以来,当地税务部门持续加大纳税信用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以“信”换“贷”功效,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难题,截至2月份,通过“税银互动”机制,已为1014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6.72亿元。“信用-资本-产业”的正向循环,正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当A级纳税信用成为“硬通货”,更多农企会明白:守好“诚信亩产”,才能收获“发展高产”。
在税惠春风的吹拂下,浙江金华现代农业正破土萌发出新的生机。金华市税务部门将持续以“精耕细作”的工作态度,让税惠“金种子”在阡陌纵横间生根发芽,静候“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