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祁连山,一幅生态文明建设“创意画”
来源 :青海日报 浏览 : 发布 :2023-08-18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祁连山,水草丰美,林海莽莽。
这里是中国生态价值及其原真性和完整性最高地区,是极具战略地位的国家生态安全高地;
这里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新时代,这里既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区,也是生态系统修复样板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开展体制试点以来,以试点建设为依托,着力推动“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建设,扎实落实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各项部署,对标33项试点任务,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夯实试点工作基础,着力在执法管控、社区参与、宣传教育以及科研监测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面启动设园准备工作,祁连山国家公园在创建中,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在莽莽祁连山间绘就了一幅生态文明建设壮丽的“创意画”。
创新体制机制
绘成创建试点答卷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青海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17年9月试点方案印发后,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系统推进体制试点工作,印发《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实施方案》,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制度建设,实施生态工程。
——不断夯实建园基础,健全完善管理机构。在省州县林草部门挂牌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海西州海北州工作协调办公室以及四县市管理分局,依托试点区林场设立9个管护中心和40个管护站点,同时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进一步强化专业力量。
——加快规划体系建设步伐。率先启动“1+5”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完成青海片区总体规划和5个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双重”规划、“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同步推进勘界定标工作,率先完成1749块界碑、界桩及标识牌设置工作。
——全力推动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通过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落实最严管控措施,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与试点前相比,植被面积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植被初级生产力提升12.67%,生态系统固碳释氧量增加7.7%,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升7.3%,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二类以上,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不断巩固提升试点成效,持续增强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智能化巡护管护系统全面上线运行,首支无人机巡护队伍持证上岗,1265名管护员年均开展巡护5万次以上,巡护里程达169万公里。
创新智慧监测
铺开科技引领新篇
八月的祁连山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正是一年好时节……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青阳沟管护站保护区腹地深处,无人机螺旋桨掀起的气浪同清晨山雾一同升腾,这是青阳沟管护站站长杨毛措进行的第四次日常野外巡护。
杨毛措放飞无人机、打开终端屏,方圆数里内的森林草原尽收眼底;配合卫星遥感和地面生态定位监测数据,只需1小时,她便将所负责的近3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环境状况了然于胸。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国家公园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需要。对此,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通过智慧公园建设,通过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对接前端监测体系,融合管护员日常巡护的动态数据,数据标准化建设,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高效运行机制,实现足不出户,祁连山美景尽收眼底。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已建立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的一张图资源管护机制,将各空间图形图像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档资料以不同存储方式入库。值得一提的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实现国家公园部分区域的网络通信传输,架设108套高位云台、2089台红外相机及226台野保相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8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实时在线监测。
此外,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不断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库,生物多样性监测实现全覆盖,发现昆虫新种14种、中国新记录10种、青海新记录228种,完成5只雪豹、10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卫星跟踪监测,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物种监测数据方面的空白。五只雪豹同框、五只荒漠猫同框、五只猞猁同框、六只兔狲同框等世界罕见的珍贵画面在祁连山精彩上演。“四猫之最”刷新全国乃至全球新纪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创新共建共享
绘就和谐幸福画卷
在祁连山脚下的东旭村毗邻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田园风光秀美。靠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东旭村成了省内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杨公保当智家成为村里第一家负责旅游接待的农家院,通过经营杨公保当智家里的年收入从最初的6000元增长到7万元。
除了经营农家院,杨公保当智还是村里的生态管护员。“只有把山里的草木保护好,来这里观景、体验民俗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才会一天比一天好。”杨公保当智说。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以“村两委”为支撑点,以点带面加强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普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通过党员示范带动,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社区宣教、巡护两支队伍,切实把国家公园宣传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引导社区群众切实增强国家公园认同感和归属感。
各管理分局依托天保公益林项目及精准扶贫等政策,将“村两委+”联点村内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禁牧农牧户、搬迁移民农牧户、退耕还林农牧户聘选为生态管护员,提高了公园范围内居民收入水平。
三江源国家公园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蹄疾步稳,青海作为3个国家公园在建省,正在加快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深入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以特许经营制度探索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生态游憩、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园外服务等试点探索。设立15所生态学校并实现全学段覆盖,举办多场亲近自然、爱鸟周自然教育系列活动。生态文化建设内涵不断拓展,签约摄影师和签约作家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有1200余幅(次)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重大奖项。
大美青山,逐“绿”而行。当前,祁连山国家公园正遵循着“保护第一、公众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理念,在高质量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