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市长闫继红:将“信易+”作为提升全社会文明建设重要抓手

来源 :新华信用 浏览 : 发布 :2024-02-07

    近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深化拓展信用应用,持续增强守信主体获得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近日,保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闫继红就保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接受新华社“新华信用”专访。

  以信用融合创新监管机制

  闫继红介绍,目前保定市经营主体已突破100万户,量大、面广、差异性大,不断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用信用等级对市场主体精准“画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诚信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行为的监管“无处不在”。

  闫继红说,保定市致力于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将信用监管作为助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遵循“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迭代更新,动态管理;统筹推进,分类实施”原则,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充分运用评价体系,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探索推动全市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拓展应用领域,推进其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全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保定市根据抽查事项清单,划分12大监管领域,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对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进行分类。”闫继红说,“以食品安全领域为例,我们对全市41166家食品销售单位依据静态风险因素和动态风险因素,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合食品销售主体监督检查、投诉举报等监管记录,对食品销售风险等级实施动态调整,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企业数据归集、综合分析、信息公示等手段,综合多维度信息,结合企业风险等级、监管记录、投诉举报集中度等情况对企业确定检查频次和比例,以提升随机抽查的靶向性和精准性。2023年,保定市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开展的抽查占比达到92.4%,减少对企业打扰3.1万户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结果公示率、问题处理率100%。”闫继红说。

  她介绍,保定市还以优化信用修复服务效能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信用修复工作规范化协同化,探索实施“双书告知+智慧提示+优化服务+修复标准化”全生命周期信用修复新模式。2023年共开展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230余期,相关行政处罚部门配合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750余件,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协同工作平台完成1300余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

  深化信用应用增强守信主体获得感

  闫继红介绍,保定市将“信易+”作为守信激励重要助推剂和提升全社会文明建设重要抓手,充分结合区域不同市场环境、地域文化、环境物资等优势条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互促、行政与市场共融信用服务模式,拓展多领域“信易+”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信易+”场景应用100余个,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如市卫健委推出‘信易+医疗’,选定试点医院作为实际应用场景,为信用状况良好个人提供‘便捷挂号、陪诊服务’等便利服务;市市场监管局实施‘信用+金融’工程,向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推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医疗美容美发示范单位、餐饮优质企业、特种设备信用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药械发展优良企业等信息1300余条,为相关企业在获得贷款、购买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涿州市‘信易驾培’活动为信用状况良好个人提供免费优质学车服务。”闫继红说,保定市与19家银行、保险公司签订政银保战略合作协议,开发食安贷、专利贷、信用贷等项目,为中小微和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和保险服务。目前,已为9家信用记录良好的公司实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2.1亿元;通过推送信用良好的企业名单,建设银行、农商行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贷款3.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市还持续以信用赋能推行政务服务“先产后验”“先建后验”改革。闫继红介绍说,保定市坚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制度创新和优化服务上下真功夫,从日常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情况看,解决工业厂房项目“验收难、验收慢”的难题,既是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优化政务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推行“先产后验”改革,在工程规划阶段办理时间平均缩减1个月,施工许可阶段办理时间平均缩减5个工作日,竣工验收投产阶段办理时限缩减60%,平均投产时间提前5个月。在“先建后验”改革方面,主要针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省级及以上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产业新城等区域内的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实施“标准+承诺”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环节,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通过政府出标准、企业作承诺,以信用体系为基础,使企业摆脱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的程序,大幅压缩项目前期工作所需时间和资金,平均每个项目节约企业成本约20万元。

  以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闫继红说,保定市深化基层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在全省率先打造6个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市级试点县(市),逐步健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征集和信用评价机制,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用评价结果使用。

  “例如,唐县将‘文明积分+村民自制’充分结合,聚焦积累、评定、应用三要素,建设‘文明积分超市’30余个,累计积分232万余分,受众群体达3万余人。安国市立足于本土中药材种植、加工、收售集散产业特点,创新推出了‘祁e贷’‘流水贷’‘乡村振兴贷’‘药商快贷’等多个服务‘三农’专项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05亿元。”闫继红介绍说,涿州市评定3个“信用镇”、74个“信用村”、2755个“信用户”,发放涉农贷款超10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9400多万元;特别是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以信用提高贷款审批实效,2023年8月1日起,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涿州农商行等7家主要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1654笔,总金额26143.7万元。曲阳县28个信用村与曲阳建设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将农户的融资成本由原本的年利率10%以上直接降至3.55%,成功申请贷款总计1689万元。

  “目前保定市还存在征信体系不完善、融资困境缺乏信用支撑、信用惠民利企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闫继红说,下一步,保定市将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的整合和贯通应用,完善应用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强化信用产品应用推广,推动信用跨区域互认、激励、联动;推进政务服务信用承诺制改革,有效提升风险防控水平、监管效率和服务能力。